新疆中收农牧机械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新疆中收农牧机械有限公司

电话:0991-6660282

0991-6696650(营销中心)

0991-6661272(售后服务)

0991-6660279(配件门市部)

传真:0991-6660282

邮编:830013

E-Mail:njgf@sohu.com

网站地址:http://www.xjzsnm.com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北京北路91号

行业资讯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农机工业 40年改变千年耕作模式

发布日期:2019-01-18 17:51:00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机工业立足国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三农”为宗旨,在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技术升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体制转换期的转型及21世纪的蓬勃发展,既是我国机械工业百年发展历程的缩影,更是与我国农业发展相辅相成。在12月6日举办的2018年全国农机工业工作会议暨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五届七次理事会会议上,来自中国农机行业的多位资深人士从不同角度总结并分析了改革开放40载,农机工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 

      陈志:农机工业成就非凡国产农机供给率超九成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国产农机装备国内市场供给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机出口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农机工业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领域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农机化已成为影响农民种植意愿的重要因素。”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自豪地说。毋庸置疑,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机工业立足国情,在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技术升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陈志看来,四十年间,我国农机工业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79到1995年是探索转制阶段。农机工业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机产品体系。为适应新形势,我国农机工业率先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机,允许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农机领域。此时,各种中小型农机产销量快速增长。”陈志介绍道,“第二阶段是从1996年到2003年。这一时期是市场主导、自主产品成果丰硕的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出现季节性短缺,对加快农机化进程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农机装备技术进步显著,自主研发的各种新产品不断投放市场,其中农用运输车和新疆-2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是两大突出亮点。” 

      “第三阶段就是2004年—2013年,被誉为农机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陈志介绍道。200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出台并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对农机工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在一系列政策驱动下,我国农机工业进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高速发展阶段。“10年间,农机工业各项主要指标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我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大国。2014年,规模及以上农机企业达到220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3952.3亿元,与2004年相比翻两番,年均两位数增长。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利润达到22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5%。同时,我国农机产品日渐丰富,已经能够生产农、林、牧、渔、农用运输、农产品加工等7个门类所需的65大类、350个中类、1500个小类的4000多种农机产品,形成了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大中小机型和高中低档兼具的农机产品体系,满足90%的国内农机市场需求。”陈志告诉记者。 

      “黄金十年”间,山东、江苏、河南、浙江、河北等省凭借产业政策、区位和资源等优势,迅速崛起一批规模不等的农机企业,成为农机企业较为集中,产业规模和产能较大的农机制造大省和产业集聚区,并形成了一批大型综合企业集团,成为引领带动农机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中坚力量。与此同时,也初步建成了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参加的产学研联合研发创新体系,为企业产品研发和持续改进提供了保障,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中国农机工业的腾飞也加速了与国外市场的接轨,对此,陈志指出,国际农机制造巨头及产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国优秀骨干企业也以收购、引进等方式获取新技术和优秀人才等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014年,我国农机行业实现出口贸易额105.6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2014年以后,我国农机工业迈入第四阶段。陈志指出,这一阶段我国农机工业开始进入中低速增长、相对稳定发展的新常态。新形势下,我国农机工业开始了转型升级的新篇章。“新阶段中,我国农机工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大而不强,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同质化中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依然薄弱;先进技术装备和制造技术应用还不广泛,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整机质量和可靠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某些高端产品与先进水平的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依然存在。”陈志说,“对此,我们需要直面挑战,再续新篇。中国农机工业一定要坚定信心,以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需求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 

      赵剡水:国产拖拉机技术过硬智能化成未来趋势 

      “我毕业后来到一拖工作已经36年,对这个行业真的非常有感情,看到拖拉机行业有今天的成绩非常激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拖拉机分会会长赵剡水动情地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拖拉机工业在核心技术、工艺制造能力、国际化经营和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核心技术方面,从产品结构、传动系统、动力系统、液压系统等方面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近两年,随着车载控制器、北斗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拖拉机的自动化、远程控制、智能化等信息化控制技术开始大规模应用,拖拉机智能技术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下一步会朝着打造智能农业平台方向发展。”赵剡水分析道,“40年来,一批具有技术先进、质量保障、绿色环保特征的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广泛应用于关键零部件制造,制造技术的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化技术逐步推广应用,为加快提升我国农机整体制造工艺水平发挥了积极示范和带动作用。” 

      赵剡水还指出,我国拖拉机产品出口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品质不断提升,农机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从2011开始一些海外并购,比如一拖收购法国McCormick工厂,雷沃重工收购阿波斯、高登尼、马特马克等国外农机品牌。不仅如此,我国拖拉机企业还在国外设立海外研究中心,参与国外企业的技术改造。比如雷沃重工设立欧洲和日本研发中心,中联重机在美国成立农机研究所,在意大利设立欧洲研发中心。行业企业开始探索从产品‘走出去’到项目‘走出去’、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的新型海外经营模式。”赵剡水说。 

      每一次农村体制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都会催生农机企业经营模式的重大调整。近些年,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推动了农机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和升级。农业专业合作社、农场、农垦等用户数量的逐年递增,势必会推动产品需求向大型化、高端智能化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托管服务逐渐成为“潮流”,关注品牌和服务的价值成为关键。对此,赵剡水强调,拖拉机企业一定要适应这种模式的变化,根据用户需求研发、生产产品。 

      “客观上讲,尽管我国拖拉机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大而不强的问题依旧非常突出,具体表现在产品可靠性低、人机工程不匹配、智能化水平低等方面。”赵剡水坦言,“在可靠性方面,要重点提高基础零部件及材料质量和制造工艺;人机工程方面,不仅要提升共性关键技术、技术集成度、农机农艺融合水平,还要培养一两代设计师。近年来,国内拖拉机行业在智能化方面的关键还是要加强大数据采集积累和数据的分析加工。” 

      40年来,我国拖拉机行业经历了以机械化为特征的第一代产品、以自动化为特征的第二代产品。目前,我国正处于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三代产品,未来将朝着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第四代产品发展。“当人工智能普遍应用于农业装备时,种田就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人类的劳作身影会基本在农田里消失,农业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赵剡水表示,“我代表拖拉机行业表个态,务必要不忘初心,创新求进。牢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八个字,这是我们必须要跨过去的坎儿。” 

      宁学贵:收获机市场国产品牌占95% 

      “联合收获机是农业机械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收获机械行业基础非常薄弱。1980年,全国的机收率只有3.1%,机收面积5988万亩;收获机年产量5790台,总产值2.1亿元;全国收获机保有量27045台,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和新疆的国有农场。”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收获机械分会秘书长宁学贵用第一组数字清晰地介绍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收获机械的总体情况。 

      40年来,我国的联合收获机从技术、产品到产业链,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多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工作量最大、劳动强度最大的是收获环节。由于收获机的巨大进步,我们突破了粮食生产的主要瓶颈。小麦、水稻、玉米3大粮食作物基本上实现了收获机械化,截至2017年,我国的小麦机收率达到95%,水稻机收率达到88%,玉米机收率达到69%。”宁学贵用第二组数字将40年收获机的发展成绩呈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三夏’,机关停工、学校停课,全民参与收获,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现在可以做到夏粮5天进仓。据了解,今年‘三夏’只用了20天的时间,全国冬小麦主产区麦收基本结束,机收面积3.1亿亩,小麦机日收获面积最高达到2000万亩。平均一个县基本上3天完成收获、5天粮食进仓。”说起如今“三夏”的收获效率,宁学贵赞不绝口。 

      的确,收获机械的普及使得农作物在成熟后能够及时收获,大大减少了自然灾害对粮食丰收的损失。同时,对满足秋玉米、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及时播种对粮食丰收丰产具有重要意义。 

      收获机械的普及也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是以社会化跨区作业服务为主要模式,联合收割机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工具。二是联合收获机主机的发展,带动一大批农机零部件企业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多数零部件由收割机附属厂、内部车间生产,而现在,收获机的主要零部件已经形成非常完整的社会供应体系。”宁学贵介绍道。 

      据悉,目前我国不仅实现了收获机自主制造,还成为收获机械大国,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联合收获机95%以上是中国品牌,形成了年产20万台收获机的产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收获机生产连专业的配套企业都没有,标准件大多需要借用,液压件更是需要进口。而现在,收获机基本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尤其是近几年,联合收获机智能化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在他看来,我国收获机械发展成功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改革开放为收获机发展提供了好的平台和机遇。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实施、制造产业能力的提升等,为收获机械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保障。第二,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为适应中国承包到户的生产方式和特殊农艺需求,在研发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收获机方面,农机企业结合国际先进技术,制造出小型、轻量化,农民买得起、用得起的收获机械。第三,得益于购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例如2016年,收获机械补贴额占中央补贴资金的27%;有些地方对玉米收获机进行累加补贴,地方补贴资金与中央补贴资金占收获机价格的70%;有些地方甚至对水稻收获机、玉米收获机进行了敞开补贴。第四,来自科研、企业等各方面共同的努力。40年来,收获机行业优秀企业家、科研专家辈出,装备不断升级,制造工艺不断进步,行业各方面联合攻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当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收获机械领域,也为我国收获机械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引领作用。 

      方宪法:科技为农机工业插上“双翼” 

      “看到40年来我国农机工业为国民经济做出的贡献,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工程师、科学家点赞。”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机学会监事长方宪法由衷地说道。 

      20世纪,农业装备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机械化的基础,农业生产效率和物质手段取得了长足进展和进步,为食品安全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21世纪,农业装备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突飞猛进,秉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思想,现代装备技术体系正在确立。“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装备技术领域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全面装备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农业,轻简化装备技术体系使广大农民实现文明生活、体面劳动的基本愿望,精益化装备体系使中国农业插上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双翼,引领中国农业的未来。”方宪法说。 

      他指出,科研设计开发的目标和理念就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提高食物、质量、生态安全。而资源与环境约束是刚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农机产品,还要提供生态友好的效益更高的农机产品。据了解,截至目前,农机各领域的科研工作已经基本达到预期。从耕整地角度看,完成了畜力到机器作业,农机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联合作业;种植机械向精准、高效、智能发展;植保机械实现手动到机动,机动到自走宽幅,地面到航空的变化;收获后机械(以烘干装备为主)实现了从单机到系列成套再到自动化测控的“三级跳”。 

      方宪法指出,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内农机科研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包含四个方面: 

      首先,要满足现实的迫切需求,增加农机装备品种。目前,我国农机装备品种大约为4500种,与世界农机品种7000种之间还有很大差距。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机装备科研领域要致力于持续解决与完善主要农产品、关键节点中突出的机械化装备技术问题,探索经济高效的机械化作业模式,提高集约化农业的综合机械化水平。 

      第二,拓展农机化领域,满足全程全面机械化要求。完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机械化装备体系,加快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微生物培养装备技术的研究开发。 

      第三,推进农机作业集成化,完善装备功能。农机功能拓展的设计、管控平台技术,基于最低资源消耗、最短作业流程、最小环境负荷进行农业生产过程多环节作业一体化的多功能装置集成。 

      第四,追求智能精益高效化,提高智能化水平。加强机电技术与现代液压、仪器与控制、现代微电子和信息等高新技术融合,强化动植物生产性能、疫病形态表征信息的获取和大数据解析、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开发高附加值具有精细作业能力的农业装备。 

      方宪法为记者描述了一幅未来农机科技“图景”:“嵌入式信息技术将全面进入农业生产系统,卫星导引、机器操控、数据获取、智能终端随农场多频接入能力提升到普遍适应。农业装备将配置付费即用型机载智能系统,信息技术朝着质优价廉的方向转变。数据获取与分析功能强大,使用简便,采集器自动获取数据并充实农场信息系统,支持决策和报告生成;手机、拖拉机、植保机械、灌溉机组与办公室、轿车、仓库等农场所有设备和设施将实现同步互联,车辆自动收集途经地块的作物数据并无线传输至办公室以供分析。基于传感器组网获取的土壤持水量和更准确的天气预报,灌溉变得更加景区、均匀,智能,水肥一体化的‘全营养配置’灌溉系统应用更加普遍。”